美章网 资料文库 发展规划范文

发展规划范文

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目前,随着我市乡村交通建设投入加大,市乡村交通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乡村客运市场得到一定发展,乡村群众出行难问题正在逐步缓解。但是由于乡村客运运行成本高、经营效益差,导致经营者投资乡村客运的积极性不高,乡村客运市场发展受到较大制约,有路不通车、通车常中断、运营不正常、乡村群众出行难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与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交通出行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加快乡村客运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将其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乡村小康社会和服务“三农”重要措施,切实把加快乡村客运发展、改善乡村群众出行条件摆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

二、明确责任,强化乡村客运发展政策措施

(一)合理编制乡村客运发展规划

市交通局要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合理编制全市乡村客运发展规划各地要根据乡村布局、人口分布、道路状况、经济条件等情况编制本行政区域乡村客运发展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二)改进乡村客运经营管理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优化乡村客运资源配置,积极稳妥推进运用市场手段配置客运资源,放开乡村客运市场,鼓励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进入乡村客运市场经营。市交通局对于乡村道路客运实行核准制,只要所申请的客运班线符合全市乡村客运发展规划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理好相关营运手续。发展方式上要根据不同地方、不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班车经营、区域经营,以及接送学生专车经营等模式,提高乡村客运车辆的运行效率和经营效益。

(三)落实乡村客运扶持政策

一是国家对乡村客运的燃油补贴全额用于乡村客运发展,市财政局要按照相关规定对享受燃油补贴的乡村客运线路向社会公示,足额进行发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或挪作他用。

二是市交通局要按照省交通厅乡村客运运力发展专项资金相关规定,采取定额补助的方式,对于我市期间新增车辆从事乡村客运的经营者进行一次性定额补助,足额发放到经营者手中,不得截留、挪用、挤占。

三是市交通局、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建委对于从事乡村道路客运经营者证照办理、年审年检等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减免;对于乡村客运车辆综合性能检测费安全性能检测费和进站费等企业性收费,采取减半征收。

四是市地税局对于乡村客运车辆缴纳税收中的营业税本级分成部分50%由市财政局列入预算拨给乡村客运经营者,专项用于扶持乡村客运发展。对于乡村客运车辆因交通事故、车辆维修或遭遇严重自然灾害造成车辆停运,主管税务机关接到乡村客运经营者的报告后3天内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确定车辆在停运期间免缴税额并实行免缴。

五是市物价局要会同市交通局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客运定价规则,使各项优惠政策真正惠及乡村群众。同时,坚决清理取消针对乡村客运的不合理收费,严禁各种摊派行为。

六是市交通、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及各地要重视乡村客运站点的规划,要在乡村公路建设的基础上,做好乡村客运基础设施和乡村客运班车的发展规划,做到路、站、运同步规划,协调实施。交通部门要吸引、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建设乡村客运站点,并积极争取上级交通部门以奖代补资金

(四)强化乡村客运安全监管

各地要把乡村客运安全管理作为重中之重安监、交通、公安等部门要发挥乡村客运安全、秩序、站场和市场监管以及乡村公路管理等方面的主体作用,按照职能分工,督促乡村客运经营者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教育培训,完善管理制度,加大安全投入,防止不符合安全条件的经营者和车辆进入乡村客运市场;要在通行客车的乡村公路危险路段安装防护栏,并完善交通标志和警示标牌等安全防护设施,强化乡村客运市场管理。

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为进一步改善我县农村运输薄弱环节,加快公路运输基础实施的建设步伐,提高公路运输总体效益,促进农村公路运输市场健康、有序、稳定地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关心“三农”问题,加快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切实解决农民乘车难、出行难问题,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根据省、市交通管理部门关于加强建设和发展乡村道路、客运站场、运力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县乡村客运市场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我县农村2006-2010年客运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编制依据

1、《关于编制农村客运发展规划的通知》(皖交计[205]33号);

2、《**县统计年鉴》(2004年);

3、交通部标准JT/T200-2004《公路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

4、(2006~2010年)**县乡村道路发展规划纲要。

二、规划的年限:规划的目标年为2010年。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包括农村客运班线的开发,运力的投放,乡镇及农村客运站点的新建、扩建。

四、规划的目的、指导思想和规划指导原则

在充分调查研究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宗旨,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以方便群众出行,服务农村经济为目的,结合城镇总体规划,围绕农村路网上档升级,科学合理设置和大力发展农村客运站场,全面实现“把路修到农民家门口,把车开到农民家门口”的目标,进一步提高综合运输效益,促进本县经济持续、稳定、协条发展。

本规划的原则为:

1、结合本县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城镇发展的布局,与相邻县、市建设相衔接,坚持统一规划,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

2、适应国家投资体制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坚持多渠道,多元化建设,多种形式经营的原则。

五、至2010年规划的总体目标和分年度目标

1、2010年规划的总体目标

2010年前,所有通公路的乡镇和行政村开通客运班车,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96%以上。

至2010年,农村客运运力全面更新为符合国家标准的车辆,其中中级客车达40%,农用运输车等非法营运车辆全部淘汰。至2010年通公路的行政村居民步行500米能坐上车,班车客运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明显提高。

2010年,全县所有乡镇均要建成五级以上客运站,60%以上的行政村要建成招呼站式候车亭。

2005-2010年农村客运站点规划明细表

年度客运站停车场停靠点备注

2005四级站1个

19已完工

2006三级站1个217

四级站1个

2007四级站1个133

2008四级站2个240

2009五级站5个540

2010五级站4个440

合计:三级站1个、四级5个(已完工1个)、五级站9个、停靠点179个。

2005年至2010年度开发农村线路及运力投放的分年度目标见下表:

农村班线及运力投放一览表

年度农村班线营运客车

新增总数新增更新保有量中级车率

2004/231480%

2005225261500%

200612374201540%

200774420301745%

20081054303020410%

2009559403024420%

2010/59563430040%

第二章农村经济及农村公路客运发展状况

一、基本县情

全县总面积1481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1个国营农场、1个场代队、275个行政村、2967个村民组、9。9万户、人口49万。其中农业人口40万,全县通车总里程1008公里,其中国道25公里、省道52公里、县道266.06公里、乡道145.4公里、村道520.3公里,公路网密度0.7公里/平方公里。

二、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县人民克服种种困难,自强不息、勇于创新、讲究实效,社会经济获得了全面发展。

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35.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851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31%和21%。

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明显提高,二十多年来发展取得的成就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急而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和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表2-1、表2-2分别列出了**县国内生产总值、农村居民纯收入及消费水平和恩格尔系数。

近年**县国内生产总值情况表2-1

年份(年)生产总值(万元)第一产业(万元)第二产业(万元)第三产业(万元)人均生产总值(元/人)人口(万)

19905970034578153129809134544.4

199153700257521591412031119644.9

199267100317961966615674147845.4

199393093443212916419608203745.7

1994126228519444683827446273846.1

1995169989627287047436733364846.6

1996206048762818042049341440346.8

1997225205807868565858761477147.2

19982315358350810538873972489547.3

1999262868795898974462202552247.6

20002739938552310471583755572047.9

20012839968482411038088792590448.1

20022946538665211517292823610048.3

20032905257016412308197280597848.6

农村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表2-2

年份(年)农村居民纯收入(元)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元)农村居民食品支出(元)恩格尔系数(%)

1990628657

1991473692

1992520485

1993812462

19941061744

19951500930

199618841072

199720541729

19982138155681552.4

19992188155782152.7

20002260153080852.8

20012262153979951.9

20022113132175256.9

20032341154474448.1

三、交通运输发展概况

**县的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水运为辅。境内无铁路运输,已经初步形成了从贯穿全县的104国道、312省道的公路网络。

1、县乡村公路状况

我县县、乡、村公里总量为931.76公里,其中县道:266.06公里,按技术等级分:二级公路16.5公里,三级公路59公里,四级公路190.56公里;按路面质量分:水泥路3公里,沥青路162.5公里,砂石路100.56公里。乡道:145.4公里,均为四级公路;按路面质量分:沥青路22.5公里,砂石路122.9公里。村道:520.3公里,按质量等级分:四级路59.6公里,机耕路460.7公里。

2、**县公路运输状况

2004年,全县共有各类客运客车292辆,客位3420座;货车1600辆、农机1000辆、大小四轮1200辆、摩托车2万辆,全年共完成公路客运辆450万人次,周转量9000万人公里,货运量72万吨,货物周转量7700万吨公里。

四、农村客运量现状及预测

2004年全县农村客运量约26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约9000万人公里,预计到2010年,全县客运量约为50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约10000万人公里。其中农村居民客运量将达到35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为8000万人公里。

五、农村公路建设状况及规划。(略)

六、我县农村公路客运班线、运力、客运站点状况及存在问题。

1、班线及运力

**县共有班线52条。其中县内农村班线23条,其它班线经过本县农村地区时均有停靠,但沿途停靠点不明确,无明显标志。全县有148辆客车跑农村班线,但车况差几乎无中级客车,技术等级达到二级的不到10%,日发班次460班次,但实载率不高。

2、客运站点

全县共有客运站8个,其中二级站一个(滁州市公路运输总公司**汽车站)、三级站1个(**县运输公司车站)、四级站1个(来城东门客运站)、五级站5个(北门客运站、水口客运站、大英客运站、施官客运站、半塔客运站);在建的四级客运站有一个(汊河客运站),其余的乡镇政府所在地只是招呼站、发车点,沿途的停靠点均无候车亭,也无明显标志。

3、行政村班车通达情况

全县共有275个行政村,一个国营农场,虽然各个村都通路,但因路面等级低、客流量小等原因,仍有11个行政村通公路未通班车,60个行政村公路损坏或路面状况差未通客车。

4、存在问题

目前我县农村道路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不能适应农村客运市场的需要和发展,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农村客运站总量不足,总体发展水平低。18个乡镇中有13个乡镇没有等级客运站,即使简易站也只有40%的乡镇有。

(2)重视程度不够。对“公路是基础,运输是目的”认识不足,对站场建设重视不够,兼之乡镇客运站公益性强,投资回报率低,各方投资的积极性不高。

(3)缺乏稳定的农村客运站建设资金渠道,资金投放严重不足。由于经营农村客运经济效益较差,运输企业对投资建站的积极性不高。

(4)我县客运站的行业管理相对较弱,投资效率不高。

(5)鼓励和扶持农村客运发展的政策法规不健全,农村客运经营效益差,农村班线缺少符合要求的从业人员。

(6)三轮车及其它未经许可的车辆从事客运,这些车辆存在着安全隐患。

第三章农村客运发展规划

第一节农村客运线路、运力规划

受农村经济水平、农村客流季节性的影响,农村客运具有客流量小、经营效益差、利润薄的特点,从事农村客运的经营者普遍经营困难,我县运输企业不愿意车头向下开辟农村客运班线,社会资金投资农村客运积极性不高,农村客运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但是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农民出行需求的增加,农村客运网络的发展成为道路运输业的重头戏,为此,制定农村客运线路和运力规划也是势在必行。

一、规划目标

1、2010年前,所有通公路的乡镇和行政村开通客运班车。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到95%。

2、到2010年,农村客运运力全面更新为符合国家标准的车型,农用运输车等非法营运车辆全部淘汰。

3、2010年通公路的行政村班车客运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明显提高。

二、农村客运线路、运力规划内容

见附表五

三、客运线路经营模式

农村客运班线的发展必须依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选择适当的经营模式,才能保证班线开得起、开得稳、开得久。我们可以选择以下三种农村客运班线的经营模式:

1、定线、定班经营模式。在运输经济效益较好的是县城至乡镇之间、经济发达乡镇之间、经济交流频繁地区之间,通过鼓励运输企业车头向下,开行定班、定点的农村客运班线。

2、定区域、不定班经营模式。在经济欠发达的乡镇、村之间,采取划定一个运行区域,不定起止点、不定班次的循环运营。

3、季节班车经营模式。根据农民出行习惯,开通季节性班车,采取包车、出租形式经营。

第二节农村客运站规划

一、客运站布局规划的原则

客运站布局规划应做到统筹兼顾、统一规划、分工实施、方便旅客,充分满足该地区社会经济全局发展的需要,基本这个目标,在进行网络布局规划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县农村客运站网络布局要符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适应农村客运发展,充分满足农村人口出行要求。认真贯彻农村客运站布局的指导思想,按照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原则,使客运站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上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立足现实、适当超前

立足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科学分析,精确预测,远近结合,市场需求与现实可能可协调,分轻、重、缓、急一次规划,分期实施,适当超前。使之与**县农村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与县乡(镇)体系建设规模和总体规划相配套。

3、依托路网、骨架优先

**县农村客运站的分布应依托G104、S312公路干线和即将建成的蚌宁高速,与我县国民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特点、城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对外辐射方向及范围、现有道路旅客运输基础设施的适应性等相适应。并使农村客运站的功能、数量、规模等城镇社会经济、工农业生产、城镇规划等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因此,我们进行我县农村客运站网络布局规划时,始终坚持以该地区公路网的布局与建设规划为依据,优先在经济发展较快主要乡镇及主要出、入口布点设站,使公路客运站的功能得到最好、最经济的发挥。

4、运输方便、安全经济

道路旅客运输客运站的布局,要与旅客运输、城镇规划的基本要求以及安全方便、经济高效的要求结合起来,从而使农村客运站成为道路运输及交通运输沟通城镇之间及城镇内部旅客位移及相关服务的重要设施。客运站址尽量选择在位于客源分布的中心位置,靠近公路干线,使旅客换乘方便,费用最小。

5、新旧兼容、节省投资

农村客运站网络要与农村客运站基础设施的发展与现状统筹起来考虑,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公路客运站设施和基础条件,挖掘潜力,发挥其功能与作用。在网络布局时,要将改建、扩建与新建等方式结合起来,做好客运站的新旧兼容、功能完善工作。同时,尽量减少或避免拆迁工程过大,占地面积过多,补偿费用过高及其它用地,以节省投资。

6、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农村客运站是运输车辆、旅客集散的场所,其建设与运营过程均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如运输车辆的噪音、废气、作业过程引起的灰尘等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等。因此,在进行客运站选址布点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尽最大可能地避免或最大程度地降低其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二、规划总目标及分期目标

**县截止到2004年共有8镇、10个乡和275个行政村,农村客运网络规划范围内尚有15个客运站、179停靠点待建,建设任务艰巨。

2006年,全县总共将新建、改造1个乡镇客运站、1个三级客运站;2007年新建、改造1个乡镇客运站;2008年新建、改造2个乡镇客运站;2009年新建、改造5个乡镇客运站;2010年新建、改造4个乡镇客运站,每年建设乡镇客运站数量和等级情况详见附表6。

三、站场功能

规划中的农村客运站应具备以下主要功能

1、旅客运输组织

贯彻执行国家及行业主管部门有关法规、进行旅客运输生产、客流和客运车辆的运行组织,实现道路旅客的合理运输。其内容包括:运输生产组织、客流组织、运力组织、运行组织等。

2、提供班线到达及始发班车情况,为农村人口出行提供帮助。

3、提供足够的停车场地。

四、规模及标准(见附表6)

五、建设模式

考虑到全县乡镇的情况千差万别,乡镇客运站建设模式要灵活多样,采用最适宜的方式建设。主要有如下两种建设模式:

1、“前客运站,后交管站”模式

对设有交管站、有条件进行站站合一改造的乡镇,将采用此模式建设客运站。

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利用现有乡镇交管站的办公设施和场地,设置停车场、候车室、旅客换洗室、汽车检验台等设施以及必要的安全消防设备,改扩建成“前客运室,后交管站”的乡镇客运站。采用“前客运站,后交管站”模式有利于从源头上加强农村客运市场管理,并为将来交通税费改革的人员分流等创造良好条件。

全县共有4个乡镇设有交管站(水口站、大英站、半塔站、施官站),建议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按照“前客运站,后交管站”模式进行建设。

2、客运站模式:对社会经济和运输市场比较发达,客流量较大,营运班车数量较多,始发班次比较密集的乡镇,建议采用单独建设客运站模式。

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客流量情况可以建成五级或其它级别的汽车站,以满足市场需要。

3、客货一体站模式

我县其它待建的客运站,因人流量较小,货流量较大,建设客运站时,可以考虑将客运站、货运站合并建设,形成集客运、货运、甚至维修等运输相关业务为一体的客货中心,便于货运运输和旅客出行。

第四章投资估算与经营管理

**县农村客运规划从2006年至2010年,在这五年的时间跨度里,本着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分期实施的原则作出下列的投资估算:

一、投资估算依据

1、土建工程造价参照2003年同类项目单位造价和指标定额消耗量进行预测。

2、规划的客运站场均用面积,根据国家标准GB-T12419-90和交通部JT3134-88及JT/T200-2004确定。

3、在土地征用上各级政府将按优惠政策和土地征用有关规定给予购置,以每亩平均市场价计算。

4、所购客车按市场价计算。

二、投资估算

1、客运站点

2005至2010年共需建二级站1个、四级站4个、五级站9个,停靠点179个、需投资2000万元,征用土地62亩。

2、乡村道路

2006至2010年共需修乡村油路(水泥路)648.7公里,需投资12974万元。

3、更新、增加乡村班线客车

2005至2010年共需新增农村班线客车150辆,更新150辆,共需投资2000万元。

三、运营方式

为使**县农村客运发展规划有效实施,需制定和完善客运结构,乡镇道路和营运车辆投放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对目标的进度、技术质量标准、责任人、检查考核、奖惩等作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以确保规划项目逐步完成。

(一)客运站的经营管理

1、规划建设的农村社会客运站场为公用型车站,具有相应的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社会化管理,公司化管理,全方位为客运经营者和旅客提供站务服务,行业管理由县运管所实行管理。

2、规划建设的停靠点全部由经营线路公司联系所在村或委托附近住户确定专人负责看管和卫生保洁,保证停靠点的正常运营和使用寿命。

(二)乡村道路的经营管理(略)

(三)农村班线客车的运营管理

根据本县的实际情况,对农村班线及客车实行联户捆绑经营。即同一班线的业户组织起来,组成一个联组,并推举生产组长,由联组共同开展这一班线的客运经营活动。

第五章发展农村客运的政策措施

第一节加强农村客运班线和运力发展的政策措施

为有增加农村客运市场的运输供求,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农村客运的积极性,确保现有运输经营者经营得长久,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县(市)在这方面的成功做法:采取降低乡村客运市场准入条件、降低乡村客运税费负担、改革乡村客运班线审批方式等若干措施,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引导农村客运朝良好的态势发展,最终实现农民满意、经营者满意、政府满意。

一、降低乡村客运市场准入条件。实现规模化、公司化经营是乡村客运发展的最终方向,但目前相对于尚处在萌芽发展期的乡村客运经济来说,现行市场准入标准相对太高,导致愿意参与乡村客运经营的进不来。对此,要打破现行“新申请进行道路客运市场的客运业户,必须是公司制企业,经营规模必须具备5辆车客运经营规模”的政策束缚,必须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政策来明确规定:申请从事乡村客运经营的,只有申请人拟投入车辆的技术状况符合条件、拟聘用的驾驶员符合条件、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一律予以许可准入。

二、实行乡村客运班线核准制。改革现行乡村客运班线审批方式,实行乡村班线许可核准制。即只要经营者申请的客运班线符合乡村客运线路发展规划,拟投入客车技术状况、拟聘用驾驶员符合规定的,一律予以许可。

三、我县应积极争取成为实行乡村客运税费改革试点县。在培育乡村客运市场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事与愿违的情况。如:花大工夫组建起的公司因经营收不抵支退出农村客运市场,下大气力取缔的农用车、简易车,因客车跑不起来,非法载客车辆又死灰复燃等。究其主要原因是现行的乡村客运税费政策不合理。乡村运输经营者税费相对过重,导致现有乡村客运经营困难、农用车退市难、老旧车更新难,乡村客运经济发展疲软。我们可以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实行税费减免,将从事乡村客运车辆的客附费征收标准适当降低。同时,联合工商、公安交警、税务、保险等部门,制定执行乡村运输优惠后的税费标准,实行收费明白卡制度,切实减轻乡村运输经营者负担。

第二节农村客运站建设实施对策

一、整顿运输市场,建议健全车站运作机制

要使我县农村公路交通面貌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就必须在道路客运站规划与建设的同时,治理整顿运输市场,解决道路运输市场中车辆乱停乱放、客运量与车站设施不相适应等突出矛盾。建立起有序的道路客运市场体系和良好的客运站运作机制,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建立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车站运作机制;

2、建立具有职能合理、层次清晰的车站组织与管理体系;

3、建立具有公平竞争的经营机制;

4、建立具有健全规范的车站监督联系。

二、均衡投入,确保资金供应

规划方案中的车站建设是逐年安排的,其建设序列是遵循适应我县各乡镇道路客运市场的需求,因此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在安排我县道路客运站投资计划时,要依据规划,确保资金供应。

三、保障措施

1、建设资金的筹措新晨

我县道路客运站总体布局规划方案所需建设资金量大,但却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当前国民经济腾飞阶段,各行各业、各种建设项目都需要大量建设资金的情况下,单靠国家或建设单位拿出全部资金都是困难的。因此,筹集道路客运站建设资金时,要充分考虑我县的各个乡镇财力的实际情况和道路客运站属于交通基础设施的特性。规划方案所需建设资金,可以采取争取国家投资、地方自筹、银行贷款、合作、合建等多种方式的筹集方案。实施期间主要采用“四个一点”的方针解决。即省交通厅补助一点,县政府资助一点,经营者筹集一点,以合作、合建等方式筹集一点。这样,上下结合共同努力搞好我县农村客运站的建设,以促进我县公路交通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村客运站人作为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与城镇的“窗口”,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除各乡政府与交通管理部门严格按资金筹集方案供应或筹集建设资金,确保资金按时到位,还应争取各级税务部门给予减免税费的优待,银行给予低息贷款,予以扶持。

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1.大力发展林果及林下产业。依托我镇丰富的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果及林下种养业。

发展林果产业。扩建溪密柚基地。在曾家村1000亩的基础上,辐射一部份,在三年内把溪密柚达到3000亩;建立晚熟李基地。年完成村1000亩建设。三年内,把我镇在海拔700米以上的片区打造成晚熟李基地,共计3000亩。

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三年内,全镇林下养殖规模达1万亩,年出栏特种鸡3万只,鹅1万只,肉羊1000头,重点放在一带。组建专业合作社5家,培育大户30户。第一年,每个村必须有2-3个100亩以上的林下养殖园,政府重点扶持一个林下养殖园和曾家一个种植园。

发展特色种植。建立榨菜基地,与鱼泉联合,在每年种植榨菜5000亩,并引进进行粗加工。发展苗圃产业,在依托现有的花卉基地,引导周边农民种植花卉,力争达到300亩;在沐河村发展苗圃500亩。在高拔路沿线海拔800米以上的4个村建立高山无公害基地5000亩。

2.加快发展现代非林特色产业。以土地流转为抓手,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促进农户增收。一是稳定粮油生产,着力提高单产及品质,增加效益。二是做大做强我镇蚕桑产业,在原来的基础上对桑树进行改良,重点放在等村,并用现代的养蚕技术,使之达到年产茧50000公斤。三是在等低坝发展油菜5000亩。四是在有退耕还林的地块实施林下种植中药材3000亩。

3.发展本地劳务经济。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劳动力转移,引导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务工,增加收入,到今年底劳务输出劳务人数达到一万人以上。

(二)以提高科技含量为突破口,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依托科委和农科院,医药高专等有专业技术的单位,把先进的科研成果在我镇首先转化为生产力,打造的科技示范镇。加大培训力度,在三年内,使在家的农民,每人能真正掌握一门新的科学实用技术,并让其运用自如,以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

(三)大力发展竹木加工产业。一是提高本地的竹附加值,引进一个竹器加工企业落户后山。二是把后山的木业加工联合成合作社;走产销一条龙的路子,增强抵御市场的风险能力。

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我镇畜牧业近几年呈快速发展的势头,已成为我镇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切实规范我镇畜牧业的发展,根据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结合我镇畜牧业发展现状和潜力,制定全镇畜牧业发展规划。

我镇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

据2012年度统计,生猪存栏41084头,出栏70790头;牛存栏2491头;羊存栏306只;家禽存栏280236只(包括森宝养殖场);兔存栏33252只;肉类总产量6772吨,蛋总产量279吨;水产品总产量325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禽饲养规模化程度低,生猪方面已具有一定的规模,50头以上养猪户据调查有247户,但在家禽、羊、兔方面规模的程度低,基本处于农户散养,因规模饲养量少,商品率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同时,饲养技术水平难以提高。

2、养猪业污染严重。由于养猪业无序发展和不重视环保建设,相当一部分猪场排污设施简陋(如沼气池容量不足,处理能力低,无生化池)或根本没有排污设施,直接向河道、小溪、农田排放,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制约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为目标,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手段,进一步推进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发展方向

发展外向型养殖业,实施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大力发展无污染,科技含量高的绿色畜牧业及附加值高的现代化食品加工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出发,既要看到养殖业兴起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又要看到发展养殖业给环境造成的影响和破坏,做到统筹兼顾,趋利避害,健康发展。

发展规划原则。

(一)土地吸收原则。有多少土地,地上植被能吸纳多少粪便,才能养多少猪。按每亩土地消纳5000-6000千克粪肥标准,科学制定养猪规模。

(二)排污设施合理。按核定最高栏数为基数,每头存栏猪沼气池建设标准为0.4m3;生化塘建设标准为6m3;每半年对沼气池清渣一次,每年对生化塘清理和整修一次,并实行干清粪或干湿分离收集措施。

(三)科学配制饲料。改进饲料加工工艺,规范各类药物添加剂和消毒剂的使用,禁止使用各种违禁药物,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实现畜产品无公害目标。

(四)划定禁养区。1、集镇周边1000米内;2、集中供水水源地周边500米内;3、各村及自然村的居民区文教科研区、医疗区等人口集中地区和群众房前屋后区域;4、永定河从西陂、上洋、北山、和兴干流沿岸1000米以内,从富岭到和兴的支流沿岸线500米以内;5、西陂天后宫、富岭五凤楼等风景区、旅游区、文物保区;6、法律法规规定需要保护的其他区域。

发展规划。

总体要求:控制总量,适度发展,逐年递增,可持续发展规划。

据1亩耕地可载养2头生猪,1亩山地、果园可载养生猪3头,100亩林可载养生猪3至10头来折算,我镇现有耕地面积20092亩,可载养生猪40184头;林地面积11.3亩,可载养生猪11300头,山地果园13850亩,可载养生猪41550头,累计可载养生猪93034头,2004年养殖数70790头,所以可发展养殖数22244头。今后养猪业重点推行“猪-沼-果(林、草、菜、鱼)”综合利用生态养殖模式,群众居住区小规模散养户进行迁移,发展无污染环保型养殖业。

发展对策和措施。

(一)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

坚持养殖品种多元化的原则,在发展猪、禽等效益高、产量快的养殖业同时,加快牛、羊、兔等草食动物的发展,重点是充分利用牧草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特点,做强做大养兔业,我镇养兔业还大可拓展。建立一批有市场、有特色的良种畜禽商品生产基地,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积极鼓励大中型工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进入养殖业,实行投资多元化、经营多元化,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

(二)全面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面向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大小、变化决定发展方向、规模和速度;二是抓好区域性主导产业的开发建设。依据资源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做到区域的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规模经营;三是从实际出发,积极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四是优化服务功能,健全完善畜牧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减轻农民负担,实现畜牧生产、加工、销售的良性循环。

(三)加强畜牧业保障体系建设。

畜牧业保障体系包括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疾病控制体系、饲料生产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一是家禽良繁体系,可逐步建立起层次分明的“原种场——扩繁场——商品种畜禽场”的宝塔式家禽繁育结构;二是疫病控制体系。认真抓好辖区内的饲养、流通、屠宰等环节的防疫检疫监督,加大防疫、检疫力度,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通,确保我镇无重大疫病发生;三是饲料体系。大力开发饲料资源,加强饲料质量和安全性监督检查,同时抓好青绿饲料的合理利用,发展人工种草,增加饲料供给总量;四是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信息系统工作,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及时宣传畜牧业发展的新动态及实用科学技术,营造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氛围。

(四)加大养殖业污染整治力度。

养殖污染已严重影响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严格落实环保要求,对养猪业污染进行专项整治。首先,划定禁养区,禁止在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规划区、城镇居民区等需特殊保护区域内建设畜禽养殖场,原有猪场限期搬迁关闭;其次,限期治理目前所有猪场,加大环保设施投入,确保达标排放。对污染严重,排污不达标的猪场,限期搬迁;第三,对新建、改建或扩建猪场,实行严格审批制度。养猪户必须根据上级养猪业发展规模进行选址并确定养殖规模,做到以现有土地和环境条件确定养猪规模。同时,科学布局,使养猪场避开居民区、农田保护区和水源保护区;严格实行环保部门出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制度,报农业主管部门审批,落实环保“三同时”管理要求;推行猪—沼—果(林、菜)等多位一体的生态养殖模式。

(五)加大环保宣传和执法力度。

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和宣传手段,加强对环保意识、环保法规和养猪业污染治理的政策宣传,提高干部群众特别是养猪户的思想认识,同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组织执法人员开展经常性的检查,对违反规定的养殖户,予以警告、罚款、责令关闭或强制搬迁等处罚措施,确保各项治理措施的落实,扭转目前养猪业污染治理不到位的被动局面。

(六)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协调配合。

各有关部门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出发,把工作的重点从发展养猪业转移到对养猪业加强管理,实行总量控制和强化对养猪业污染治理的轨道上来,定期研究和解决治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建立治理工作责任制,将任务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形成层层抓落实的长效工作机制。

环保部门:调查养殖业污染状况,制定养殖业防治污染规划,对建设养殖场申报及时实地勘察并作出环境评价报告,符合选址的给予办理审批手续;对已审批建场的防污设施进行竣工验收,并发给《排污许可证》,依照有关环保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养殖业污染依法实施行政监督管理,并依法加大对污染的专项治理力度。

国土所:按《土地管理法》和县政府有关政策,对符合建场用地规定并经环保部门审核的养殖场,及时协助办理临时用地手续。

林业站:按林业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本着不破坏林业植被为前提,对养殖场使用林地情况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协助报批。

畜牧站:制定全镇养殖业发展规划布局,指导养殖场(户)合理选址,做到以现有土地和环境条件确定养猪规模,大力推广适度规模,猪—沼—果生态立体养殖,加强规范养殖场的防疫、消毒、用药制度的管理,办理《动物防疫合格证》,指导养殖场申报无公害、绿色畜产品认证工作。

水管站:加强城乡生活饮用水源的管理,严禁在乡村(含自然村)饮用水源头建设养殖场;加强养殖场直排水体污染水质的监管。

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我市现有农村乡镇92个,各乡镇都建有文化服务中心和文化站(含体育),截止到年底在20多个乡镇兴建全民健身苑37个,体育活动室十多个,4个县市被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县(市)”,3个乡镇被授予“全国亿万农民全民健身先进乡镇”,5个乡镇授予“省体育先进乡镇”。1个乡镇授予“省特色体育乡镇”,2个乡镇分别被授予“省健身秧歌基地”和“省舞龙舞狮基地”。

二、目标要求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和谐”的重大战略任务,把建设成全国特色体育城市,体育强市。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协会组织,全面发展民族特色体育,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进一步增进农民健康、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力量,大力发展农村体育产业。

(一)年远景目标

(二)年总体目标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以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推动全民健身、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发展体育产业为主要任务,促进农村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扎实、稳步推进。坚持与新农村建设的其他措施协调、配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尊重农民的意愿,不增加农民的负担,做到亲民、便民、利民,真正使广大农民受益。

四、主要任务

1、到年,全市各县市区普遍成立体育总会,在30%的乡镇成立体育单项协会;形成县市体育(文体)局,乡镇文体中心和体育单项协会,村体育活动室和文体中心户为一体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农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达到30%以上;国民体质测试合格率达40%以上;在60%的乡镇和村分别建立1个全民健身苑和1个体育活动室。乡镇体育联络员达60名,村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达300名。

2、到年,基本建成适合我市农村实际的全民健身体系,基本达到体育组织网络化,骨干队伍专人化,健身活动多样化,体育竞赛经常化,体育设施普通化,评比活动制度化,健身指导科学化。全市农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达到40%以上;国民体质测试合格率达50%以上,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800名,全市三分之二的乡镇进入体育先进乡镇行列。

五、保障措施

1、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发展农村体育事业,作为增进农民健康、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建设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时研究和解决本地农村的体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新情况和突出问题。各级政府要有领导分管体育工作,党政主要领导每年至少研究一次农村体育工作。要健全农村体育管理机构。要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建立灵活高效的调控机制,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大力支持农村体育事业发展。

2、确保农村体育投入。市县两级政府应依法将农村体育事业经费、农村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农村体育事业的投入。体育、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体育资金的管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挪用、克扣农村体育资金。建立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与维护专项资金制度。

发展规划范文第6篇

一、“十一五”期间学校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形势

“十五”期间是我校取得长足发展的时期。五年来,我校在校学生规模持续保持历史新高,学校先后顺利通过开放教育中期评估和总结性评估,开放教育试点取得了巨大成绩。学校成功加挂“市信息网络工程学校”牌子,职业教育初具规模。学校顺利实施两轮内部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改革,激发了活力,理顺了关系,创新了机制,形成了由在编在职职工、长期合同制职工、临聘职工组成的素质不断提高,结构日趋合理的教师队伍、技术队伍、管理队伍和科研队伍。教学科研创新花开,再上了台阶。继续教育平稳发展。学校清偿了建设南校区所欠1300余万元债务,教学仪器设备及基础设施投入数百万元,教学条件大大改善,为“十一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市提出要积极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要围绕“一个思想、两个方向、三个结合、四个联合、五个加强”做文章。即树立品牌战略思想,努力把职业教育打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品牌。坚持为加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保障的方向。坚持为沿海发达地区输送专业技能人才,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的方向。结合市情、结合经济建设中心工作、结合招商引资。联合政府资源,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项目经费扶持;联合行业、民办的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做大做强一批标志性职业院校;联合专业教师、高级工程师,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人才资源库;联合职业院校、企业、行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加强政府宏观统筹,加强对职业教育投入,加强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加强职教教学指导,推进观念更新,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资源重组,加强职业学校结构调整,加快培训高级技师和技工。这一切为我校“十一五”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同时,客观上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终身教育培训和职业教育发展也为电大提供了良好的再发展空间。

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持续扩招,我校“十一五”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到“十五”末,市全日制本科院校已扩大到3所,高职院校达到5所。中等职业教育更是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全市共有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0余所,目前还正在增加。而适龄学生从整体上看相应减少。特别是“十五”期间各类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大改善了在职人员的学历结构,生源的竞争和不足给电大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校在师资、设备、开放教育教学资源运用及助学支持服务等诸多方面还有待加强。

二、“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构想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继续坚持“人才为本、质量强校、服务至上、系统图存”的办学理念,坚持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地区,面向城市社区,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各个行业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办学宗旨。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为主体,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搭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办学。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完善助学支持服务系统,积极介入教育市场新的增长点,满足相应层次社会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努力构建适应打造在区城性加工制造中心,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电大教育新体系,为构建我市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建设学习型社会而努力奋斗。

2、发展目标

未来五年,是教育结构大调整的时期。我校“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概括起来说,就是要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主体,以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作为补充,拓宽联合办学路子,延伸办学触角,开辟办学新领域,多元发展,立体发展,提高教育教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

①成为市远程教育和终生教育的主体。以业已形成的远程教育资源平台和网络平台为支撑,整合组织部门农村远程教育红星网,以校本部为中心,形成覆盖全市七县(市)五区,覆盖全市城乡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完善助学支持服务,扩大社会化培训的力度,使我校真正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市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和终身教育体系中心。

②打造出一个知名品牌。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及市原有普通中专大都升格为高职,现有中职学校尚无一所有绝对优势的时机,瞄准市场,合理开发专业,迅速形成几个有影响的拳头专业。专业加技能,突出特色,培养出适应工业化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并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就业基地,走校企联办,订单办学之路,使信息网络工程学校成为市的职教品牌,全省知名的学校。主动参与到政府主管的教育结构调整和规范化建设中去,使信息网络工程学校在未来几年职业教育的重大调整中立于不败之地。并想方设法,使中职与高职衔接。进一步完善中职与大专成招的连接办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凭借优势和特色做强中专。

③拓宽联合办学路子。联合其它高校,把我校成招、开放教育没有的专业,没有的层次做起来。从服务经济建设,真正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出发,落实市人民政府通过教育“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思想,采取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让打工仔、有着更高求学愿望的各行各业的人士通过学校与单位与行业的联合办学,有机会参加电大多层次的学习,延伸电大的办学触角。

④尝试两项办学突破。一是在办学层面上尝试突破。即在中职的基础上尝试突破高职层次办学。通过系统,新增1-2个招生办学形式,力争拿到省校与合作高校合作开办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增添新的办学活力。二是在自身招生办学的“户口”上争取突破。即争取在中职的基础上,独立增设高职招生口子,或与省教育厅争取独立招生“户口”。

3、主要任务

①办学规模。“十一五”期间,全校各层次办学力争完成1.35-2万人的培养任务,即每年招收各级各类学生3000-4000人,确保每年校本部在校学生数达到5000-6500人,教学点500-1500人。完成非学历教育培训8000人次,平均每年完成1600人次以上。

②队伍建设。到年,确保开放教育所开专业都能有2名以上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其中1名副高职称)的专业责任教师,全校教师总数达到教学需要。青年教师中有数名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至少有1个专业有1名博士学位教师。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引进、进修提高,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人员队伍。稳定辅导员队伍,建立一支具有现代远程教育理念、有较高素质,适应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要求的管理人员队伍。到年,有50-60名思想稳定、专业知识扎实,具有丰富职教经验的“双师”型的教师和实验教师。要与市内5所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联系,充分发挥其师资和高级技工的作用,为我所用。到年,学校各类教师将达到100名。

③系统建设。“十一五”期间,除校本部以外,在全市七县(市)五区都要建立电大工作站或教学点,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为校本部直接组织,亦可以由校本部指导,确保其办学水平达到良好以上。到年,我校要有1-2个示范性县级电大工作站或教学点。

④教学质量。根据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现代远程教育特点,继续重点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和“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之更加突显现代远程开放性大学的办学优势。坚持夯实基础,强化技能、突出特色的办学理念,使我校职业教育毕业学生100%能就业,100%能在拿到毕业证的同时拿到1-2个专业技术资格等级证书,掌握1-2门技术。

⑤科学研究。“十一五”期间,我校要继续大力推进现代远程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推进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力争每年有20篇以上科研论文公开发表,在“十一五”期间有4-5项研究成果通过验收,并力争相关教师获得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励。

⑥设施建设。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特别是南校区建设示范性职业中专,并尝试开设高职班的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除继续完成“十五”期间已经规划的图书实验楼、桃李园建设工程外,以建筑商投资在南校区校门南段建设学生公寓,征地与建房费用由建筑商投资,学校允许建筑商收取8-10年学生公寓住宿费作为回报。请求市政府并通过开发区在市“十一五”城市主干道建设衡州大道拉通后,在南面为我校规划新增教学用地30亩,并给予新增地优惠政策,允许分期付款。学校视财力,分步实施,稳妥运作。同时,根据市规划,如西进造成我校南校区现有校园受损,请求市政府用老衡祁路或以南现有空地作为补偿。请求市政府协调,解决南校区自来水、用电增容、煤气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及其遗留问题。学校再视情况,分步考虑解决学校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后续配套设施。

4、主要措施

①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突破发展的体制障碍和观念制约。根据国家劳动人事改革及“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精神及《高等教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大胆剔除人员思想观念的羁绊。打破传统用人机制的“保护伞”效应,打破人员单位所有制,教师学校所有制的固定概念。进一步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确保质量,效率优先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激发全校活力。明确电大既是负责培养人才的高校,又是需要自主经营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实体,大胆推进电大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为“十一五”大发展奠定基础。

②进一步采取得力措施,加强以师资队伍为重点的四支队伍建设。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引进;选送进修,鼓励提高;明确学科带头人,确定专项津贴补助;动态管理,动态聘用;兼专兼用,按能定酬,提高待遇,实行全员合同制;以老带新,整体提高;专家技工,全面兼顾等多种方式尽快形成一支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科研能力突出,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学和科研人员队伍。动手能力、指导能力较强的实验教师队伍。责任心强,懂得教育规律,深入学生实际,管理水平较高的班主任及其它管理人员队伍。业务精湛,技术过硬的技术人员队伍。

③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要进一步根据教学实际,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有效运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测重用模式探索的成果指导教学实践,特别是运用到我校即将形成的以校本部为中心,覆盖各县(市)区城乡教学站点的远程教育网络的教学实践中去,以确保教学质量。要花力气进行职教学生毕业跟踪调查,了解已开专业课程设置的利弊,并抓住大工业化进程,咬住“十一五”“二区一园”、“工业八大关联产业”、“农业六大优势产业”,推进工业化进程所需人才门类的特点,开发社会所需专业,加大课改力度,加大工厂车间、服务场所、田间地头等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要落实几个大型企业作为就业基地,走企校联办,订单办学之路,使我校毕业学生成为“抢手货”。

④加大招生就业奖惩力度,扩大生源,确保“十一五”规划建设的财力到位。“十一五”期间,完成“十五”规划项目,需投入资金1000万元,征地需900万元,解决南校区遗留的水电配套设施需150万元,两项合计需2000万元。“十一五”期间如招生1.35万人,开放教育成招算10000人,职业教育3500人,总收入约6740万元,每年收入1348万元,与现在每年基本持平,除去开支,每年可用财力300万元,五年共1500万元,完成以上计划尚有500万元缺口。按规划的最高招生人数2万人,每年增加1500人,按职教500人,其它1000人计算,每年可增财力150万,“十一五”期间,可增760万元,基本保证计划实现。故此,要把招生人员、全校教职工的岗位津贴按比例同比与招生完成情况挂钩,此外,重奖招生有功人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全员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为学校发展尽心尽力奋斗。

发展规划范文第7篇

我县饲料资源和利用概况

(一)粗饲料

我县粮食秸秆总产量约70万吨。其中玉米秸32万吨,麦秸33万吨,其他花生秧和红薯秧等5万吨。饲养业利用秸秆约20万吨,其中青贮5万吨,微贮和氨化2万吨,直接饲喂3万吨。其余大部分秸秆用于焚烧。

几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畜牧部门大力宣传、培训、推广等工作到位,秸秆开发利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秸秆青贮、微贮饲料更成为圈养牛羊的主要饲草来源。

(二)、精饲料

一般年景全县粮食总产量50万吨,其中玉米16万吨,玉米是养殖业的基础饲料,主要用作饲料。麸类5万吨,饼粕类2万吨,全部用于饲喂畜禽。

(三)、其它

另有槐树、杨树、柳树等可饲树叶,可作为饲料资源。

饲料加工业现状

(一)、生产企业情况

我县饲料加工业在七十年代后期起步,随着畜牧业的需求增大和国家优惠政策支持而逐步发展,到九十年代形成了以各县粮食系统饲料公司为龙头。但随着国家粮食体制改革深入,取消评议价粮政策,各国营饲料公司由于种种原因逐渐丧失竞争力。目前全县有饲料生产企业13家,正大集团,六和鲲鹏饲料、大名智诚畜牧科技公司、瑞丰公司等公司,年总生产能力50吨,全年共生产各种饲料15万吨,其中浓缩料2万吨,配合饲料13万吨,全行业实现产值(现值)10亿元。

(二)、饲料销售情况:

全县经销饲料单位达100多个,各乡镇畜牧兽医站和部分个体经销户,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县各乡镇和重点村的网络。专营单位达到30多家。经销的主要是外地品牌,达20多个,主要是猪的浓缩饲料为主。全县饲料企业生产的主要是配合饲料直接销售到养殖户。

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关于促进饲料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根据我县饲料资源状况和畜牧业发展现状,依当地畜牧业主要优势畜禽品种,以市场需求为第一因素,制定饲料业发展战略。正大饲料公司生产鸡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奶牛精料补充料,六和饲料公司生产肉鸡、肉鸭、蛋鸡饲料为主。

主要目标

到2010年,饲料产品产量达到30万吨,促进基础较好、市场潜力较大的正大饲料公司、六和鲲鹏、大名县智成畜牧科技公司、瑞丰饲料公司、大名县亚基饲料公司、大名县贵和饲料公司六家企业实现年产2万吨以上。继续推广秸秆开发利用,秸秆饲用率达到80%,科学处理利用率达到55%,年处理秸秆47万吨,其中青贮30万吨(风干重),氨化12万吨,微贮5万吨。

主要保障措施

(一)、调整种植业结构,建设饲草基地,确保粗饲料供需基本平衡

粗饲料是牛羊等反刍畜所需的基础饲料。由于它属于非竞争性资源,必须根据现有可利用资源来确定牛羊的发展规模,以达到供需基本平衡。

1、调整种植业结构,建设饲草基地。按照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的总体布局,继续推进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扩大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奶牛、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应与农户采取租地、订单收购等方式,在养殖场周围建立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饲料基地。

2、争取秸秆养畜示范县项目,大力推进秸秆青贮、微贮、氨化。将继续争取秸秆养畜示范县建设,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和微贮常规技术,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展秸秆机械压块及打捆饲料试点,争取新建2家秸秆饲料厂。

(二)、优化结构和布局,深化企业改革,提高饲料生产能力

1、因地制宜优化饲料产业结构和布局。按照统筹规划、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我县饲料业布局分布在全县重点养殖乡镇。基本合理,饲料企业要进一步规化产品,要稳步发展配合饲料,加快发展猪浓缩饲料、牛、羊精料补充料、水产饲料和预混合饲料,增强对不同养殖品种、不同生长阶段及饲养方式对饲料产品需求的供给能力。在大力发展常规饲料的同时,加大非常规资源如:植物、动物、矿物开发力度。

2、加快饲料企业改革进程,完善企业经营机制。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引导饲料企业完善经营机制,采取招商引资、合作入股、设备出租等多种方式,加快饲料企业改革进程,实现强强联合。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加饲料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饲料企业的况争能力,增强整体活力。

3、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加快非公有制饲料企业发展。我国非公有制饲料企业已成为市场中最具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县饲料企业起步晚、规模小、发展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政策上鼓励发展,落实优惠措施;在管理和技术上加强扶持,努力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饲料企业快速发展的环境,重点培育6家起点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饲料企业。有关部门要支持饲料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商业银行要对优势饲料企业生产和经营提供信贷支持。

4、促进饲料企业产业化经营。要引导饲料企业与养殖、屠宰、加工等企业联合经营,组建集团,优势互补,增强竞争力;鼓励饲料经销企业发展连锁网点,扩大市场辐射面;支持饲料企业、专业大户和经纪人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2年内争取建成1—2个以饲料企业为龙头的龙型组织。

(三)、建立监测体系,加强饲料质量安全监管

1、建立县级饲料质量检测站。加快建设县级饲料质量监督检验站,争取2010年开展检验工作。饲料生产企业也要建立健全自己的质检机构,及时对饲料原料和产品进行检验。

2、加强饲料质量监管。要加大执法力度,治理整顿饲料市场,查处经销假劣饲料和添加剂行为。对生产、经营和使用假劣饲料产品、违禁药品的饲料企业和养殖户,要停产整改,并做好跟踪监测。一旦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坚决取消其生产和经营资格,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建立饲料安全监管新机制。开放统一的市场流通格局,对畜产品的安全监管形成了新的挑战。要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做法,在市场准入、问题产品追溯、应急处理等方面建立监管到位、反应迅速的新模式。

(四)、大力推进饲料业科技进步

1、加快新技术的引进与研究。加快引进安全高效饲料添加剂和猪、鸡浓缩饲料生产技术;大力开发研究奶牛、肉牛、肉羊的精料补充料及秸秆压块、生物、化学处理技术;优化饲料作物品种,有重点地引进种植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青贮玉米专用品种和其他高产的饲料作物品种,加大推广工作力度。

2、引进与培训并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注重引进急需的技术人才,中型以上饲料企业应有研发部门,小企业要有专职技术人员,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积极开展饲料行业管理、技术及营销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3、推广饲料利用技术。开展宣传活动,实施饲料入户工程,到2013年,规模养殖企业饲料入户率争取达到80%以上;大力推广秸秆青贮、微贮等技术;在奶牛小区重点推广饲用玉米种植和带穗玉米青贮。

发展规划范文第8篇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全区档案工作者积极进取、主动作为、开拓创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区档案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法制比较健全、管理比较科学、资源比较丰富、服务比较有效的具有特色的档案事业发展格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面、积极、有效的档案服务,区“十一五”档案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实现。年1月晋升为省首家县(区)级“国家一级档案馆”,今年年初被省档案局、省公务员局、省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联合表彰为“—年度全省档案工作先进集体”。

——档案事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区委、区政府加大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力度,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联合转发《关于加强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意见》,有力促进全区档案事业发展。档案法制建设不断规范,依法治档水平不断提高,档案宣传工作颇有成效,社会档案法制氛围进一步浓厚;区档案局被评为“省档案系统-年依法治档工作先进单位”。区四套班子的主要领导均亲临档案局馆开展专题调研指导工作,区分管领导和其他领导经常到档案局馆关心了解档案工作情况,有效解决档案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增设事业单位“现行文件利用中心”,并核定事业编制6人;每年增拨档案全文扫描专项经费等。

——档案馆业务建设再上新台阶。档案馆基础业务建设上新水平,年月晋升为省首家县(区)级“国家一级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源更加丰富,近五年接收文书、法院诉讼、房产、婚姻、重点工程等各门类档案13679卷、18233件,大力征集地方特色资料,进一步丰富了馆藏档案资源;接收年以来政府公开信息文件3386份,并实现当月上传省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平台供群众查询。

——档案监督指导和服务工作得到新加强。积极开展档案执法监督检查工作,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第8号令,如期完成机关单位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编审工作。主动争取将档案工作列入区重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的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综合督查内容,开展重点建设项目档案、档案安全等执法检查,涉及检查单位180多个。加大档案业务指导力度,每年档案登记率、电子目录报送率均为100%,二项比率几年来均名列全市第一;全区二级单位建档工作成效显著;全区79个社区100%实现建档并通过合格认定,在创建评选“市档案管理示范社区”、“省级先进档案室”活动中,我区走在市各县区前列。积极推进规范档案行政自由裁量权工作,依法细化量化档案行政处罚,建立相应配套监督制度和执法措施,有效地提高全区依法治档工作水平。

——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跃升。年9月区档案馆第三阶段档案电子目录率先在全市通过验收,年11月分布式档案基础数据库(二期)通过省、市档案局专家组验收。建立和完善案卷级、文件级和资料目录数据库,建立10多个门类的重要珍贵档案、民生档案全文数据库,全文扫描档案170多万页,实现计算机查询使用。年区为民办实事项目“政府公开信息及档案服务平台”提前建成投入使用,档案馆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工作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极大地方便了民众对档案和政府公开信息的需求。

——档案开发利用取得新成效。积极发挥档案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作用,年以来区档案馆共接待查档群众近万人次,利用档案9000多卷,政府公开信息网上浏览达15000多人次,为群众出具房产证明、婚姻状况等提供了原始资料,为社会的安定稳定、和谐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团绕全区中心工作,积极开发档案资源,筹建“人文之邦·和谐典范—改革开放成就展”、“南旧事图片展”、“荣耀实物展”等三个展馆,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功能,年开馆至今已接待社会各界人士近万人次。充分挖掘馆藏档案资料,通过举办学生夏令营、流动展览等形式,积极拓展档案社会教育功能。

“十一五”期间我区档案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全区档案事业发展不平衡,经费投入保障仍显不足,一些基层档案室保管保护设施有待改善;二是个别部门对档案工作认识还没完全到位,重视力度不够;三是社会档案法制意识有待提高,档案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有待深入;四是档案工作的创新意识有待加强,创新机制有待完善,服务水平亟须提升;五档案干部队伍建设仍显落后,整体素质和结构亟须改善和提高等。这些问题都要靠转变档案事业发展方式、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加以解决。

“十二五”是我区档案事业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加快推进,必将为我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作为空间,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社会档案意识的不断提高,依法治档工作的全面推进,必将进一步优化全区档案事业的发展环境。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电子文件的大量生成与归档,必将引领档案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和服务方式手段的变革。为此,必须抢抓机遇,坚定信心,按照区委、区政府和省、市档案局的要求与部署,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有效作为,不断推动我区档案事业科学发展。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大局和省、市档案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以“全市领先、服务发展”为目标,以档案事业科学发展为主题,着力构建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和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坚持依法治档,坚持改革创新,实施项目带动,展示特色,全面加强“五位一体”(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公共档案馆建设,推动我区档案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服务。

三、发展目标

建立与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档案工作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档案和档案工作服务我区各项事业、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的作用。

主要发展目标:进一步提升依法治档能力,大力开展档案执法监督检查,努力推进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档案工作规范化建设,确保档案收集齐全、整理规范、移交及时。依法加强应进馆档案的接收工作,逐步实现馆藏档案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档案信息化步伐,完善档案馆馆藏档案数据库,适时建设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逐步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对电子档案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加快档案整理鉴定进度,依法开放应开放的全部档案,为社会各界提供快捷便利的档案利用服务。加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提高档案安全保障能力,确保档案实体与信息安全。完善档案公共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能力,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档案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实效,力求我区档案工作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

主要发展指标: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登记率和目录数据报送(应报送)率达100%。区档案馆馆藏量增加25%,馆藏重要档案全文数字化覆盖率达到100%,初步建成数字档案馆。

四、主要任务

加快我区档案事业科学建设,服务区委、区政府工作大局,实现“十二五”档案事业发展目标,要着力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做好档案依法行政工作。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构建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服务的档案法制工作体系。制定和落实区档案“六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档案法制宣传,提高全社会档案法制意识。全面推行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执法程序,提高依法管理档案事务的能力和水平。自觉接受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检查,依法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和专项督查,推行规范的执法程序,促进档案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推动执法与监督、执法与指导、执法与服务新机制的形成。

(二)加强档案馆库和档案资源建设。按照“五位一体”功能要求,全面改善和提高档案馆基础设施和安全保管条件,提升馆库现代化管理水平。开展档案接收范围的修订和完善,依法加强档案接收工作,加大对各种门类和载体档案的接收力度,逐步实现电子目录、全文数据与纸质档案同步进馆。开展“城市记忆工程”,加强收集重大活动、重点项目建设、改制和破产企业以及社会保险、婚姻收养、征地拆迁等涉及民生领域的档案。加强地方特色档案、重大活动(事件)档案和著名人物档案以及散存在民间的地方珍贵档案资料的征集工作,丰富档案资源,优化馆藏结构,努力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

(三)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全面落实《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归档电子文件的规范化建设与监督指导,确保电子文件(档案)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适时建设档案馆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接收区直各单位电子文件(档案)。开展馆藏档案价值鉴定,提高馆藏档案数字化覆盖面,完善档案目录数据库、多媒体档案数据库和档案全文数据库建设,初步建成数字档案馆。加强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有效整合数字档案资源,在档案信息资源的远程共享和“一站式”检索项目建设中实现走前头。

(四)提升档案基础业务水平。加强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继续实行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登记和电子目录数据报送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评估定级工作。贯彻《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加强对国有企业档案工作的监管,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开展档案工作。继续抓好城市社区档案工作,开展“市档案管理示范社区”评选工作,实施家庭建档试点并推广。扎实做好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活动档案工作,严格登记和验收制度,加强监管、主动服务。进一步抓好民生档案工作,不断规范社会保险、征地拆迁、婚姻登记、收养等档案的收集、整理和管理,为做好民生档案工作提供服务。

(五)深化档案公共服务工作。实施“服务先行”战略,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主动为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各行各业和人民群众提供档案服务,努力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依法加大档案的开放力度,完成满30年馆藏档案的开放鉴定及划控解密工作。依法及时收集、整合政府公开信息,做好查阅服务工作。优先整理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档案资源信息,建立一批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运用现代网络手段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档案利用服务。加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力度,编辑档案编研成果,举办各种形式、各种专题档案展览,多形式地开发有价值、高品位的档案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档案文化需求。加强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继续办好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示范基地,充分发挥档案馆社会教育功能。

(六)强化档案安全管理。树立“大安全”观念,建立健全档案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档案安全责任机制,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档案安全保密教育和专项督查,提高档案安全管理水平,完善档案安全体系。加大档案安全投入,采用先进的安全防范技术手段,配备完善设施设备,提高档案馆(室)安全保障水平。修订完善档案安全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提高档案馆(室)抵御自然灾害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防止发生档案安全事故。加强档案信息系统和档案网络安全技术防范管理,确保档案数据及档案网络设施设备安全;开展档案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管理,实施馆藏重要档案异地异质备份工作;加强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审查与管理,确保档案信息安全。加快馆藏档案副本的制作步伐,对档案原件实行封装保存,确保档案实体安全。完成国家和省级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项目任务。

(七)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发展省、市档案学会会员,深入开展档案工作调研和学术研究,提升档案科研水平。开展档案职称评审工作,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实用性的档案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实行档案工作人员全员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全面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的专业素质。

五、实施项目

实现“十二五”时期我区档案事业发展目标和任务,必须强化项目的支撑和带动作用,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有力支持,着力解决档案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重点实施以下项目:

(一)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按照《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和数字档案馆“收、管、存、用”基本功能要求,系统规划设计并建成以“馆藏档案数据库”为基础、以各类档案网络和应用系统为平台、以数字档案数据“接收中心”、“管理中心”、“灾备中心”、“共享中心”为核心建设内容,实现数字档案的采集、管理、共享等业务功能网络化、自动化的新型数字档案馆。

投入方式:本级财政投入。

建设时间:年—2015年。

(二)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项目

建设内容:结合开展珍贵档案价值评估和评选工作,对馆藏重点档案进行抢救,并改善保护条件,使之得到永久保存。

投入方式:中央、省级财政补助和本级财政投入。

建设时间:年—2015年。

(三)档案馆电子文件(档案)数据接收备份系统项目

建设内容:依托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集成办公平台,建成在线采集、接收、管理各立档单位通过政务网传输的归档电子文件的网络化、集成化、自动化数据接收系统。

投入方式:本级财政投入。

建设时间:年—2015年。

六、保障措施

全区“十二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是档案工作服务我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推进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部署,是我区各级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为之奋斗的共同行动纲领。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坚持人才强档,优化发展环境,注重机制创新,持续有效运作,确保“十二五”时期全区档案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实现。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依法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切实把档案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定期听取档案部门的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档案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支持创造性地开展档案工作。按照《省档案条例》有关规定,将档案基础设施、国家档案资源、档案信息化等方面建设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切实落实馆库建设、档案管理、档案保护和抢救等工作所需经费,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馆藏量的增长逐年持续提高,保障档案事业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区人大常委会加大对《档案法》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促进档案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有效推动全区依法治档水平的提高。

(二)人才强档,激发活力。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大力弘扬敬业爱岗、进取拼搏、爱拼敢赢的精神。积极营造崇尚学习的氛围,引导全体档案工作者学习各种知识特别是最新档案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业务技能,建设学习型档案干部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以实绩论英雄,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组织或选派档案干部参加各类继续教育,着力培养一批复合型、专家型、技能型的专业人才,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三)广泛宣传、优化环境。重视档案宣传,加大宣传投入,拓宽宣传渠道,围绕主题宣传和重大纪念活动,深度挖掘馆藏资源,借助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平台,策划、组织多形式、多层次、广覆盖的档案宣传。通过宣传,不断强化公众档案意识,扩大档案和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营造有利于我区档案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